太原市保护中小学教育环境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30 06:59:56   浏览:911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太原市保护中小学教育环境办法

山西省太原市人大常委会


太原市保护中小学教育环境办法



(1995年10月27日太原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1995年11月25日山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

根据2010年9月29日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的2010年6月23日太原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净化和保护教育环境,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教育环境,主要是指直接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社会和家庭环境。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中小学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环境保护均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教育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有计划地设立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中小学生开辟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活动场所。

学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学生家庭应当为中小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并做好环境保护和环境育人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中小学教育环境保护工作。负责提出教育环境建设规划、制定环境育人计划,指导、评估、检查教育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条 为使中小学生在学校活动有足够的环境空间,规划和新建学校时,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执行。原有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学校,在其周围改造时,政府应当予以补偿。

第七条 学校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坚持升降国旗制度。

第八条 学校应当把对中小学生爱护环境的教育列入思想品德教育之中。

第九条 校园环境建设应当优美、文明、整洁,要有鲜明的教育、科学、文化氛围。

校园要悬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名人画像。书写、悬挂标语要严肃、整齐,文字要规范。

第十条 学校要重视安全环境建设,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第十一条 学校用于教学的校舍、场地和设备不得出租、出让作非教学使用。

第十二条 禁止在校园内摆摊设点,从事以师生为消费对象的盈利性活动。

第十三条 禁止中小学生吸烟。禁止任何人在校园、教室和学生宿舍以及其他学生活动场所吸烟。

第十四条 教育、文化和科技等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中小学生参加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文化科技活动。

第十五条 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

第十六条 营业性的电子游戏机、台球、歌舞厅、卡拉OK厅及其他中小学生和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均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立禁止中小学生入内的标志,并采取有效措施禁止中小学生进入。

第十七条 交通主管部门要在临街学校的街道上设置禁止机动车鸣号标志。

第十八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学校传教布道,不得强制中小学生加入宗教组织或者参加宗教活动,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第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冲击学校,扰乱、破坏学校教育环境和教学秩序。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挤占学校校舍和场地,不得任意将学校的校舍场地改作他用,个别确实需要改变用途的,需经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在学校门前二百米的半径内设立营业性电子游戏机、台球、歌舞厅、卡拉OK厅,以及其他中小学生和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第二十二条 学校门前不得批设集贸市场。校门对面和两侧一百米的范围内不得批设流动摊点。

第二十三条 在学校附近不允许从事有严重污染和噪音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四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销售、出租、传播宣扬色情、暴力、淫秽、封建迷信等有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计算机和游戏机软件等。

第二十五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引诱、教唆中学生参加封建迷信、赌博、流氓等活动及其他有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第二十六条 家庭应当根据条件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二十七条 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并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学生。

家庭成年成员,不应当进行封建迷信、赌博等违法和不健康活动,并教育学生不参与这类活动。

第二十八条 家庭应当配合学校安排好学生的节假期活动。

第二十九条 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经常检查学生校外活动内容,对学生参与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动,要及时制止,教育其改正。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下述净化和保护教育环境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一)校园环境建设、环境育人成绩突出的;

(二)支持和资助教育环境建设做出较大贡献的;

(三)执行本办法,创造和维护教育环境成绩显著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视情节轻重,给责任人行政处分,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出租、出让学校用于教学的校舍、场地和设备用作非教学使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处罚;

(二)在校园内从事以师生为消费对象的盈利性活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处罚;

(三)营业性的电子游戏机、台球、歌舞厅、卡位OK厅以及其他中小学生和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未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小学生进入的,由文化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令其停止经营活动,不停止的,除强制停止外,没收非法所得,并处非法所得数额的一至五倍罚款:

(一)在学校门前设立营业性电子游戏机、台球、歌舞厅、卡拉OK厅,以及其他中小学生和未成年人不宜进入场所的,由文化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予以处罚;

(二)侵占、挤占学校校舍和场地,或者任意将学校用于教学的校舍和场地改作他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在学校门前设立集贸市场和流动摊点的,由工商行政管理、市容主管部门予以取缔,并处一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在学校附近从事有严重污染和噪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处罚。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冲击学校,扰乱、破坏学校教育环境和教学秩序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

(二)销售、出租、出借宣传色情、暴力、淫秽、封建迷信等有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计算机和游戏机软件的,由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处罚;

(三)引诱、教唆中小学生参与封建迷信、赌博、流氓等活动以及其他非法活动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经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铁路消防十年发展规划

铁道部


铁路消防十年发展规划
铁道部



为充分发挥铁路消防工作在铁路运输和旅客生命财产安全中的重要保障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公安部《消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结合铁路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从中国国情和铁路的实际情况出发,坚决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消防法律法规,进一步改革和加强铁路消防工作,努力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和抗御火灾的能力。
(二)总体目标。经过十年的努力,逐步做到铁路消防法制健全、监督管理有效、基础设施完善、自防自救能力增强,遏制住火灾大幅度上升的势头,不发生群死群伤的旅客列车火灾事故,基本适应保障安全的需要。
二、火灾预防工作
(三)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是铁路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和义务,必须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法律和法规,自觉接受公安消防部门的监督,努力消除火险隐患,改善防火条件,落实防火措施,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和职工的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意识,
保证本单位的消防安全。
(四)旅客运输防火工作。客车防火是铁路消防工作的重点,必须高度重视。客车制造要严格执行部颁防火技术标准,客车使用的非金属材料必须达到部颁有关标准的阻燃要求,保证客车的整体防火性能。进一步完善列车防火组织管理、设备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各项规章制度,列车防火
管理达到规范化、标准化。争取三年内实现在旅客列车上禁止吸烟的目标。
(五)货物运输防火工作。在货物运输的承运、装卸、编解、运行和仓储等各个环节上,制定严格的防火规章制度,把防火责任落实到每一名干部和职工,减少因违章作业造成的火灾事故。加强危险品专办站的防火管理,杜绝危险品运输中的火灾爆炸事故。五年内,全路各类货运仓库
的耐火等级、安全用电要达到国家规范要求。十年内,危险品仓库、1000平方米以上的货运仓库都要增设自动报警、灭火装置。新建危险品专运车站应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设在相对安全的地区,并符合有关安全规定。
(六)厂段、机关内部防火工作。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铁路企业内部的消防安全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把消防安全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部活动之中。在引进国外新技术、新工艺的同时,要引进相配套的安全可靠的消防新技术、新设备。
(七)铁路公共场所的火灾预防。车站候车室、售票厅以及铁路开设的宾馆、饭店、商场、俱乐部、歌舞厅等公共场所,要制定并落实消防安全措施。五年内,这类场所的装修装饰、电气安装和紧急照明、紧急疏散及其他消防设施的设置,要达到国家消防技术规范和标准。
(八)林区铁路防火工作。地处林区的铁路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森林防火的有关法规,加强林区运用的机车、车辆和设备的火源管理,做好铁路职工和入山旅客的护林防火宣传教育,严格控制野外用火。积极配合地方森林防火部门,做好扑救森林大火的准备工作。
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九)将铁路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铁路工程建设规划之中。铁路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设计,要严格执行国家消防法规和设计规范。争取到本世纪末,全路的消防基础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十)铁路沿线消防点的建设。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缺少水源的沿线车站要按《铁路消防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消防点。在五年内,力争使三等以上车站都具备扑救列车火灾的能力。
(十一)努力解决客车停留场所消防设施不足的问题。对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不足的客技站、车辆段车库,要分期分批进行更新改造,五年内达到能够自救的要求,其他长期大量停放客车的场所也要逐步完善消防设施。
四、消防监督
(十二)进一步改革和理顺铁路公安消防监督体制。各铁路公安局、公安处(分处)的消防监督机构,要配齐配强消防监督人员,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履行监督职责。
(十三)加强消防监督队伍建设。铁路公安局、处的消防监督机构,应配备三分之一以上具有消防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对现有的消防监督干部要分期分批地进行业务培训,五年内具有消防技术职称的人员达到50%,十年内达到95%。
(十四)加强防火审核工作。铁路公安机关对铁路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项目设计都要进行防火审核,监督建设、设计、施工单位执行工程设计防火的有关法规、规定和技术标准;对机车、车辆制造的防火设计要在三年内纳入审核范围。
(十五)加大消防监督力度。各级铁路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对客货列车、客运站、客技站、货场仓库、油库、公共娱乐场所等防火重点单位,要严格监督检查,督促整改火险隐患。对拒不整改的要采取果断措施,依法查处。
(十六)强化消防监督技术手段。五年内,公安消防监督部门的防火检测、交通、通讯、火灾统计等技术装备,逐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
(十七)依法查处火灾事故。逐步完善火灾原因的科学技术鉴定手段,提高火灾原因查清率,依法对肇事者和有关责任人员严肃处理。健全规范火灾报告和统计办法,纠正隐瞒、虚报现象。
五、消防教育和宣传
(十八)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防安全培训的新路子。在全路开展消防安全培训,特别是各单位的法人代表或负责人,专兼职防火人员,从事客运、货运人员和在易燃易爆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都要经过防火安全培训。
(十九)进一步提高消防监督人员的执法水平。铁路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健全消防技术职称考核晋升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多层次的消防专业技术培训,三年内对全路消防监督人员普遍轮训一次。
(二十)把消防安全纳入铁路院校的教育之中。今后,铁路高、中等院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安排消防教学内容,公安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增设消防专业,为铁路培养消防专业人才。
(二十一)各单位在做好经常性的消防宣传工作的同时,特别要认真组织好每年的“119”消防日、“五·一”、国庆、春节等重点时间的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普及消防知识,增强干部职工的消防意识。
六、消防队伍
(二十二)积极推进消防工作群防群治,提高防御、扑救火灾的整体效能。各单位都要按照《铁路消防管理办法》的要求配齐消防专(兼)职干部,并要组建职工义务消防队,特别是旅客列车和车站、车辆段,还要结合制定“处置火灾事故工作预案”,对职工进行扑救列车火灾的训练

(二十三)加强铁路专职消防队伍建设。远离公安消防队的大型仓库、油库、编组场等防火重点单位根据需要建立企业专职消防队,并定期进行灭火演练,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二十四)各单位要保证专职消防人员与其工作性质、劳动强度相适应的工资福利待遇。对在消防方面做出贡献的消防人员,应给予记功表彰或奖励。
七、铁路消防科技
(二十五)积极开展铁路消防科技攻关,力争五至十年内,在长隧道、油龙列车和机车、特种车辆以及易燃货物的防火、灭火等方面有所突破,并逐步加强对火灾事故特别是危险品火灾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的调查监测、处置等方面的研究。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业务考察与交流,结合中国
铁路消防实际,学习借鉴其经验,为我所用。以消防应用技术研究和高科技开发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采用国内外消防新技术、新产品。
八、增加消防资金投入
(二十六)各单位在防火宣传教育、科研、消防技术改造等方面,都要有计划地逐步增加资金投入,保证专款专用。对车站、货场仓库、客车的电线老化,编组站场缺乏消防设施等重大火险隐患,要下决心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专项治理,力争五至十年内全部解决。
(二十七)保价运输设备投资要把消防设施列为重点投资项目,予以考虑安排。
九、逐步完善铁路消防法规体系
(二十八)进一步修改完善《铁路消防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以《铁路消防管理办法》为主体,包括其他相关规范和标准的铁路消防法规体系,使铁路防火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力争三至五年时间,制定出旅客列车、机车、发电车的防火技术标准和铁路新线建设防火技术规范及
相应的消防审核管理规定。
十、加强对铁路消防工作的领导
(二十九)要不断调整、充实、完善各级防火委员会(或防火领导小组)。各铁路局、分局的防火委员会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保证防火工作顺利开展。
(三十)各单位都要全面推行逐级防火责任制,层层签约,包保到人,齐抓共管,在全路形成消防安全网络。
(三十一)各单位要把消防安全指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安全成绩考核。对严重忽视消防安全或发生火灾的责任单位,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1996年9月18日

关于印发防汛抗旱工作评价指导大纲(试行)的通知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关于印发防汛抗旱工作评价指导大纲(试行)的通知

办河[2003]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防办,各计划单列市防办,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防总办,各流域机构防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防办,黑龙江农垦总局防办:

为逐步实现防汛抗旱“工程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洪水资源化、技术现代化、保障社会化”的目标和要求,提高防汛抗旱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减少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家防总鄂竟平秘书长的指示精神,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要尽快建立防汛抗旱工作年评价制度,开展评价工作。为指导各地做好防汛抗旱评价工作,我办制订了“防汛工作评价指导大纲(试行)”和“抗旱工作评价指导大纲(试行)”,现印发你们,请于11月中旬以前将防汛、抗旱工作评价报告报国家防总办公室。在评价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与我办江河处(防汛)、抗旱处(抗旱)联系。

附件1:防汛工作评价指导大纲(试行)

附件2:抗旱工作评价指导大纲(试行)



二〇〇三年五月十五日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附件1:

防汛工作评价指导大纲(试行)

按照防汛工作要实现“工程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洪水资源化、技术现代化、保障社会化”的目标要求,建立防汛工作年评价制度,结合实际开展评价工作。

一、评价目标

通过对某江河流域当年发生的洪水、灾害以及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运用情况的综合分析与全面评价,提出现有防洪减灾体系(包括工程体系与非工程体系)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和建议,不断促进防洪减灾体系的完善,提高防汛工作水平,减少灾害损失。

二、工作思路

汛期发生洪水的流域或地区,要对流域(河流)现有防洪能力(标准)、防汛准备、水文气象测报预报、洪水调度、抗洪抢险和救灾等各方面的工作和主要工作环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与评价,找出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防洪工程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今后防汛抗洪工作提出具体改进意见或建议。

三、评价工作内容及步骤

防汛工作评价是对一个流域(河流)的防汛抗洪工作的技术分析和总结,首先应对当年的一次或几次洪水过程、量级、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对防御洪水工作过程及主要环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与评价,最后提出防汛工作改进意见和建议。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洪水基本情况和主要防汛工作

1、洪水基本情况

(1)流域或地区降雨、洪水实况:包括主要降雨过程、范围,主要河流洪水过程、量级等。

(2)洪涝灾情:总体洪涝灾害情况。

2、主要防汛工作

(1)降雨预报、水情测报、预报及发布:主要降雨过程预报结果,水文站点测报情况,主要河流控制站点洪水预报、发布等。

(2)防汛准备:防汛检查、责任制落实及其它防汛准备工作。

(3)防汛会商及值班管理:防汛会商、指挥系统运行情况,汛期洪水会商情况,防汛值班情况等。

(4)防洪工程:主要防洪工程运行工况。

(5)洪水调度:水库、涵闸调度运用情况,蓄滞洪区运用决策、实施过程及效果。

(6)抗洪抢险:重要工程险情及抢险过程,包括险情巡查、抢险方案制定、防汛队伍组织调配、物资消耗、后勤保障、抢险过程及效果。

(7)救灾工作:群众(包括受灾群众和蓄滞洪区内群众)转移、安置措施及落实情况。

(8)灾情统计:灾情的统计、核实和上报情况。

(9)水毁修复:主要水利工程及设施修复情况。

(二)防汛工作分析与评价

针对当年防汛主要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与评价:

1、气象、水文预报测报工作:

(1)气象预报:汛期主要降雨过程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在防汛抗洪工作中的作用,是否满足防汛需求等。

(2)水文测报:水文测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在防汛抗洪工作中的作用等。

(3)洪水预报:江河主要控制站点洪水过程预报精度、发布的时效性,在防汛抗洪工作中的作用,是否满足洪水调度需求,如何改进等。

(4)存在问题与不足。

2、防汛准备:检查、落实是否到位,发现和处理问题是否及时,采取措施是否有力。存在问题与不足。

  3、防汛会商及值班管理:防汛指挥系统的作用,防汛会商、防汛值班制度的评价。存在问题与不足,改进的措施。

  4、洪水调度:调度方案可操作性与决策指挥的科学合理性评价,调度指挥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与不足。

5、抗洪抢险:查险报险是否及时,抢险方案是否完备、合理,抢险过程是否有失误,抢险效果。防汛物资储备、人力调配和后勤保障是否满足需要。存在问题与不足。

6、防洪工程:工程布局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通过实际洪水对工程的检验,提出工程存在问题与不足,对现有防洪工程体系(防洪工程减灾效益)进行评价。

  7、灾情统计:灾情统计是否及时、准确,上报是否符合程序。存在问题与不足。

8、救灾工作:受灾原因分析,救灾工作是否及时到位,存在问题与不足。

(三)意见和建议

从防汛的角度,对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等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对防汛抗洪工作过程中的各主要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

1、对防洪工程体系规划思路、工程防洪能力(标准)、工程质量和工程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2、对防汛准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对雨情、水情测报预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对防洪调度(方案、规程、指挥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5、对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6、对防汛抗洪工作其它环节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2:



抗旱工作评价指导大纲(试行)

  一、评价目标

  通过对当年发生的旱情、灾情、抗旱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以及抗旱工作的综合评价,力争准确、科学、全面地评价干旱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抗旱工作的成效,不断促进抗旱工程标准化、抗旱工作管理规范化。

  二、工作思路

  抗旱工作评价就是根据当年发生的干旱灾害和抗旱减灾的实际情况,对全年抗旱工作、抗旱效益、存在的问题做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估。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从抗旱的角度,对工程设施在抗旱减灾中发挥的作用、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建设、管理等问题提出建议,促进抗旱工程的标准化;另一方面,对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指挥决策、水量调度等非工程措施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总结经验和改进完善工作,不断提高抗旱工作水平。

  三、评价内容

  进行抗旱工作评价,首先要对本年度旱情演变和旱灾对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然后对抗御旱灾所做的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抗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抗旱工作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旱情、灾情

  1、本年度气候特点及旱情演变情况,包括干旱程度的轻重、受旱范围的大小、旱情持续时间的长短等。

  2、旱灾给农林牧业、工业、运输业、城乡居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3、旱情、灾情和抗旱行动的统计分析及上报工作。

  (二)抗旱工作分析评估

  全面分析评估当年抗旱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抗旱减灾效益和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抗旱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具体可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1、工程措施的评价

  (1)评价现有抗旱工程体系在正常年景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工程能力是否满足要求,工程布局是否合理,工程管理体制是否灵活有效,是否能够科学调度和运用这些工程等);

  (2)评价现有抗旱工程体系在抗御本年度旱灾情况下的运用状况,能否满足当地抗旱工作的需要(包括工程数量、病险情况、工程布局等),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做哪些改进;

  (3)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今后抗旱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出对策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2、非工程措施的评价

  抗旱非工程措施包括日常管理制度、决策指挥机制、预案的制定实施、信息管理、社会保障机制、新技术推广应用、投入机制以及其它非工程抗旱措施等内容。

  (1)抗旱组织体系:分析抗旱管理体制现状,抗旱指挥决策是否科学合理,各级、各部门抗旱责任是否落实,是否有效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抗旱积极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信息监测管理:是否具有旱情监测、传输、处理、分析的手段,能否满足工作要求,旱情掌握、分析、预测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如何,旱情信息的传递渠道是否畅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抗旱水量调度方案及抗旱预案:抗旱水量调度方案和抗旱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实施效果如何,雨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如何进一步改进抗旱水量调度方案和抗旱预案;

  (4)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抗旱服务组织作用、抗旱减灾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抗旱工程管理:抗旱设施运行管理是否正常,抗旱工程管理运行机制能否满足抗旱工作要求,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6)抗旱节水措施应用:涉及城乡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各种抗旱节水技术的推广普及情况,产生的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农业节水既包括各种节水灌溉技术,也包括各种旱作农业技术,如田间管理、深耕耙耱、秸杆还田、地膜(秸杆)覆盖、耐旱作物种植、旱作节水机械及化学抗旱剂应用等。

  (7)抗旱投入情况:是否有固定的抗旱投入渠道,是否满足抗旱需要,抗旱资金是否及时到位,使用是否合理,抗旱效益如何,有什么建议。

  四、评价方法

  各地应采取点面分析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办法,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工程措施的评价应体现典型调查和定量分析的特点,对不同类型工程发挥的抗旱减灾效益、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定量计算;非工程措施评价主要进行定性分析,能够量化的部分也要进行定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