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地震应急与救援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11:06:06   浏览:919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山东省地震应急与救援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政府令
第217号

《山东省地震应急与救援办法》已经2009年11月24日省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省长:姜大明      
                                                   二○○九年十二月八日  

山东省地震应急与救援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及时高效地应对地震灾害事件,规范地震应急与救援活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准备、预警与临震应急、震后响应与救援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分级分部门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协调联动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简称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地震、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公安、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民政、卫生、国土资源、教育、安监、人防、广播电影电视、通信、电力等部门、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将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正常开展。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响应机制和体制,并根据震情、灾情和社会影响程度,适时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及时确定和调整地震应急响应级别。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震应急与救援社会动员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全社会共同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能力。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依法参加地震应急与救援活动的义务。

第二章 应急准备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实际,依法组织编制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联动协调机制。
  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应当包括政府预案﹑部门预案、行业预案、单位预案以及社区等基层组织预案和特殊时段、重大活动专项预案。
  第九条 政府预案应当由本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济南、青岛等较大的市的地震应急预案,还应当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下列单位应当编制地震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一)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水、供电、供热、燃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设施的管理或者生产经营单位;(二)学校、医院、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或者生产经营单位;(三)核电、矿山、大型水库、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危险品等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管理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四)金融、保密、档案、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等特殊部位或者设施的管理单位;(五)新闻、广播电影电视等承担应急宣传任务的单位;(六)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认为应当编制地震应急预案的其他单位。
  第十一条 地震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二)预防和预警机制;(三)处置程序;(四)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措施等。
  地震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完善,至少5年修订一次。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公安消防、矿山抢险救援等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应当建设相应的训练基础设施,配备相应的救援装备和器材,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
  第十三条 生命线工程设施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的产权单位、管理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建地震应急抢险抢修队伍,做好应急抢险抢修准备。
  第十四条 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单位应当组建地震应急医疗抢救队伍,配置野外医疗抢救设备,建立应急救援用药用血、医疗器械储备与调用制度。
  第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有关部门、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组建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开展地震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地震宏观异常观测与地震灾情速报网络。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并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设置地震宏观异常观测员和灾情速报员,负责报告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和灾情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助理员、地震宏观异常观测员和灾情速报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地震应急指挥场所,完善信息传递与处置技术系统、通信保障系统、基础信息数据库等辅助决策技术系统和保障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无偿提供地震应急基础数据信息。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设抗震救灾现场应急指挥系统,配置卫星定位与通信、自备电源与照明、信息采集与实时传输、便携式电子办公等设备和越野交通、野外生活等装备。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高速铁路、城市轻轨、地铁、枢纽变电站、输油输气管线(站)、核设施等生命线工程设施以及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重大建设工程中,设置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系统。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地震应急避难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利用广场、绿地、公园、人防工程等公共场所与设施,统筹规划与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充分考虑设置应急疏散通道,强化道路和主要交通设施的应急疏散功能。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疏散通道应当设置指引标志,具备安全避险、医疗救护、基本生活保障等功能。
  第二十一条 学校、医院、大型商场、体育场馆、影剧院、歌舞厅、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当设置应急避险通道,配备发光反光标志、应急照明等救生救援设施。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地震应急避险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查。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震灾害事件新闻发布制度与协调机制。广播电影电视、通信等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做好向社会发布震情、灾情信息的技术支持准备,并无偿提供应急服务。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地震、教育、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应急避险等地震应急知识宣传教育。
  学校应当教育学生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并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避险和救助演练。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动员居(村)民做好家庭地震应急准备,储备必要的食品、药品、工具等自救物品。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和应急物资信息数据库,健全储备、调拨、配送和监管体制与紧急调用机制,保障地震应急物资供应。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震、应急监督检查制度,适时组织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检查。

第三章 预警与临震应急

  第二十七条 地震预警按照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事件的严重性和紧迫程度,分为临震预警、短期预警、中期预警三个级别,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标示。
  地震中期预警由国务院批准发布;短期预警和临震预警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发布。
  第二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在发布临震预警的同时,可以宣布地震危险区进入临震应急期。临震应急期一般为10日,必要时可以延长10日。
  在省人民政府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警的地区,发现明显临震异常,情况紧急时,有关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预警。
  第二十九条 在已经发布临震预警的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预案,做好下列应急与救援准备工作:(一)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召开会议,部署应急与救援准备工作,适时发布命令、决定和公告;(二)加强震情监视,收集、汇总地震前兆与宏观异常信息,随时报告震情变化;(三)适时向社会发布震情信息,答复社会咨询;(四)组织承担地震应急与救援任务的单位和人员立即进入待命状态;(五)做好应急、救援物资和抗震救灾资金的准备;(六)做好启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设施的准备;(七)组织撤离和疏散危险区的人员;(八)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宣传;(九)及时处置地震谣传、误传事件,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十)法律、法规、规章和地震应急预案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三十条 在已经发布临震预警的地区,学校应当采取临时停课措施;生命线工程设施、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的管理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防控措施,做好应急抢修抢险与救援准备。
  第三十一条 在已经发布地震短期与临震预警的地区,任何单位和个人观察到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宏观异常现象后,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核查、落实异常信息,并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第四章 震后响应与救援

  第三十二条 地震灾害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与其相对应的震后响应级别分为Ⅰ级响应、Ⅱ级响应、Ⅲ级响应和Ⅳ级响应。
  第三十三条 启动震后响应与救援工作的权限按照下列规定执行:(一)启动Ⅰ级响应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决定,并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下,组织实施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二)启动Ⅱ级响应由省人民政府决定,并在省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下,组织实施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三)启动Ⅲ级响应由地震灾区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决定,并在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下,组织实施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四)启动Ⅳ级响应由地震灾区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决定,并在县(市、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下,组织实施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
  第三十四条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应当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宣布进入震后应急期,并公告相应的响应级别。
  震后应急期一般为10日,必要时可以延长20日。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应当设置地震灾害现场指挥机构,组织实施和协调地震灾害现场应急与救援工作。
  第三十六条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调查受灾情况,部署应急响应的主要工作和任务,并采取下列紧急措施:(一)迅速组织抢救被压埋人员,并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互救;(二)迅速组织实施紧急医疗救护,协调伤员的转移、接收与救治;(三)迅速组织抢修毁损的公路、铁路、航空、航运、水利、供水、供电、供热、燃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四)迅速启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置临时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临时住所,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灾民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五)开展卫生防疫,防范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六)迅速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关闭人员密集场所,停止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定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危险区域和警戒区域,设置警戒标志,并采取紧急防控措施;(七)依法采取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的紧急措施;(八)迅速开展地震现场震情监测、地震烈度调查等工作;(九)迅速启用救灾准备金和应急救灾物资,根据震情、灾情变化适时向社会征用救援物资、装备和工具;(十)组织动员社会组织、志愿者及社会公众参与地震应急与救援行动,积极开展灾后救助、心理援助等工作;(十一)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告震情、灾情以及地震应急与救援的动态信息;(十二)法律、法规、规章和地震应急预案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三十七条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预案和职责分工,迅速采取下列紧急救援措施:(一)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矿山抢险救援队伍和其他专业抢险救援队伍立即出动,组织抢救被压埋人员;(二)卫生部门迅速派出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队伍抢救伤员,采取卫生防疫措施,防止和控制疫病暴发流行,监测灾区饮用水源、食品卫生,确保灾区饮食安全;(三)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和单位迅速修复被毁损的公路、铁路、桥梁、港口、机场等设施,公安交警部门迅速组织警力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优先保证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转移、疏散;(四)通信部门和电信企业迅速修复被毁损的通信设施,启动应急通信系统,架设临时专用线路,优先保障抗震救灾指挥通信畅通;(五)电力企业迅速修复被毁损的电力设施和调度系统,优先抢修、恢复城市供电;(六)民政部门迅速调配帐篷、衣被、食品等救灾物品,组织转移和安置灾民;(七)商务、粮食、供销、物资等部门和单位迅速组织调运粮食、食品、饮用水等救灾物资,保障灾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八)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迅速组织力量对灾区被破坏的供排水、燃气热力、道路等重要设施进行抢险排险,尽快恢复生命线设施和基础设施功能,鉴定可利用的房屋供灾民和抗震救灾人员使用;(九)公安机关、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驻鲁部队加强对党政机关等要害部位和金融单位、储备仓库、救灾物资集散点、监狱、看守所等重要目标的警戒,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十)公安消防部门严密监视和预防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及时扑灭火灾;(十一)环境保护、安监、石化、冶金、建材等部门和单位严密监视、预防和处置地震可能引发的爆炸、有毒有害物质及辐射泄露事件;(十二)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地震地质灾害的排查和监测预警工作,对地震可能引发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次生灾害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十三)水利、黄河河务、煤炭等部门和单位严密监视和预防水库垮坝、黄河决堤、煤矿塌陷等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十四)地震部门加强地震监测和震情、灾情速报,提出地震趋势判定意见,组织开展地震灾害现场宏观考察、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工作;(十五)民政、红十字会等部门和组织提出紧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呼吁社会团体、公众提供援助,接受并安排紧急援助;(十六)地震、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和新闻媒体做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及时平息地震谣传、误传事件,安定民心,稳定社会;(十七)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安排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共同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第三十八条 地震灾害范围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应急与救援行动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
  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救灾需要,请求上级人民政府或者非地震灾区的人民政府提供紧急援助。
  第三十九条 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应当及时向社会发布实施地震应急与救援行动的决定、命令和公告。
  地震灾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关于地震应急与救援行动的部署和安排。
  第四十条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驻鲁部队和民兵组织应当按照规定和统一部署,迅速组织实施抗震救灾行动。
  第四十一条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灾区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基层组织应当按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决定、命令,组织民众疏散,开展自救互救,维护社会秩序。
  广场、公园、绿地、学校等产权单位或者经营管理者有接纳灾民避难的义务。
  第四十二条 根据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需要,地震灾区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征用物资、设备或者占用场地。
  征用物资、设备或者占用场地的,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无法归还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四十三条 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后勤保障。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完成任务后,应当向地震灾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申请撤离。
第四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由相应的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研究决定结束震后应急期,并向社会公告:(一)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基本完成;(二)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基本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三)根据震情趋势判定结果,没有再次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四)地震灾区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基本稳定。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五条 对在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下列单位、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一)为抢救人员或者保护国家、法人、公民的财产作出突出贡献的;(二)及时排除险情,防止危害扩大,成效显著的;(三)及时报告地震预警信息、地震异常信息、地震灾情信息,对地震预警或者应急救援作出突出贡献的;(四)对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五)保障地震应急与救援的物资、设备供应成效显著的;(六)在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中有其他突出表现的。
第四十六条 在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违抗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命令,拒不承担应急与救援任务,或者有意拖延应急与救援行动,造成严重后果的;(二)未采取必要的紧急处置或者防控措施,造成危害扩大或者损失加重的;(三)未按照规定及时上报或者虚报、漏报、瞒报震情和灾情的;(四)截留、挪用或者私分地震应急与救援资金、物资的;(五)擅自发布或者泄露震情信息的;(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李文明同志在全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经验交流现场会上讲话的通知

商务部


关于印发李文明同志在全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经验交流现场会上讲话的通知

商建规函[2010]49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2010年11月9日至10日,商务部在青岛召开了全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经验交流现场会。市场体系建设司李文明副司长到会并作了题为“深入推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 努力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主题报告。现将讲话稿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深入推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
               努力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李文明
                (2010年11月9日)

同志们:
  我们这次在青岛召开全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经验交流现场会,主要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力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号召,总结交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工作的经验,分析形势,统一认识,深入推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努力提升行业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面,我向大家通报一下升级改造有关情况,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几点要求。
  一、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取得的成效
  为提升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的环保、资源利用水平,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2009年,商务部、财政部决定开展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示范工程试点,当年安排中央财政资金6000万元,支持14个省、区、市的60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开展以清洁环境、安全生产、节约资源、推进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管理为重点的升级改造。
  一年多来,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认真落实商务部关于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的各项要求,在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据统计,截至目前,14个试点省、区、市的60家试点企业中已有51家完成了升级改造,其中河北、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南、广东、云南、陕西等省的试点企业全部完成。同时,一些非试点企业在示范工程的带动下也积极行动起来,按照《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达标活动,升级改造试点工作的示范作用和效果初步显现。
  一是回收拆解水平得到提高,奠定了长远发展基础。随着汽车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和报废汽车数量的增加,操作随意、传统简单粗放式的回收拆解方式已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企业按照《技术规范》要求,改造建设封闭或半封闭拆解车间,添置车架和车身剪断或压扁机、总成拆解或精细拆解平台等设备,规范报废车辆检查登记、预处理、存储、拆解等作业流程,强化了机械化拆解手段,淘汰了落后工艺,改善了作业条件和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是资源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升级改造,完善存储场地、车间以及分类存放货架等专用设施,强化可再利用废油液、零部件等存储和处理能力,改变了过去多数零部件长期露天放置,只能作为原材料再利用的做法,提高了橡胶、塑料、玻璃等非金属的回收利用水平。这既有助于实现资源节约和利用,也有利于企业拓展盈利空间,增强自我发展后劲,发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是污染防治水平得到提高,保护了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是实现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商务部对此非常重视,在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对加强环境保护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企业通过对场地硬化和防渗漏处理,设置油水分离、专用废液收集和密闭存储、空调制冷剂的收集、废蓄电池存储,以及安全气囊引爆装置等设施,有效地降低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同时,由于拆解作业条件得到改善,消防设施完备,提高了安全作业系数。
  四是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规范了企业行业管理。信息化管理是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的重要内容,也是商务主管部门加强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升级改造,企业积极应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录入报废车辆的各种主要信息,开具报废汽车回收证明,既方便了车主交车,又规范了企业管理。同时,商务主管部门通过信息系统受理汽车以旧换新、老旧汽车报废更新等补贴资金申请,能够即时统计补贴申请、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情况,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加强行业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实施升级改造,行业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涌现出一些高投入、高起点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如山西正通钢铁资源公司、铁岭市物资再生利用公司、青岛联合报废汽车回收公司、山东省华嘉资源综合利用公司等,对促进技术进步,增强发展动力,引导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上述成效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工作:
  一是各级商务部门高度重视,协会企业积极响应。商务部非常重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工作,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配合资金安排及时印发文件,统一部署有关工作。各试点地区商务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要求,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落实,多个试点地区成立了升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由地级市商务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印发了工作业务通知。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和各省级协会协助政府、企业,为推动升级改造,积极组织调研、培训等工作;一些试点企业成立了由董事长或总经理直接领导的试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确保升级改造顺利实施。
  二是明确升级改造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试点地区商务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精心安排,认真制定了升级改造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工作重点和配套措施,按照公平、公正、透明原则择优选择试点企业,并按时报送工作方案,保证项目备案和资金顺利下达,对升级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各试点企业根据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如: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冬季长,施工期短,试点企业制定了合理的工作方案,倒排工期,仅用两个多月就建成了混凝土场地、拆解车间和库房,在冬季到来前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了项目按时完成。
  三是注重沟通协调,积极组织实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涉及商务、财政等多个部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资金筹措、土地落实、建设施工、原料设备采购等各个方面。试点地区商务主管部门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认真组织和推动项目实施,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争取相关政策支持,部分试点地区商务主管部门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升级改造有关组织和协调工作,处理升级改造项目建设中涉及的土地征用、贷款等有关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升级改造工作的进程。
  四是重视交流培训,借鉴先进经验。河北、湖北等地商务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工作负责同志、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负责人、工作人员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湖北省商务厅还撰写了赴安徽考察回收拆解企业的调研报告;辽宁、云南等地邀请行业专家介绍国内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发展状况和回收拆解设备、设施有关情况,对企业升级改造给予现场指导;湖南、云南等地牵头组织对地级市商务主管部门、企业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业务培训;辽宁省服务业委组织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通过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共同研究解决升级改造中遇到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学习交流,大家开拓了视野,做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五是强化监督检查,保证质量进度。湖南、山西等试点地区商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注重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方案的实施进程进行跟踪指导和监督管理,对试点企业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定期上报项目进展情况。不少地区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深入项目建设一线了解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试点企业负责人协调解决,对未通过升级改造验收的企业,责令其进行整改,限期达标,确保了试点企业升级改造项目保质保量顺利完成,保证了资金使用安全。
  二、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报废汽车数量将不断增加,给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的压力,提高回收拆解企业行业准入门槛,严格相关法规标准,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已经势在必行,因此,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只有抓紧提高水平,不断增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危险,才能适应汽车可持续消费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老旧汽车、黄标车是商务领域的一项长期工作。2009年,国务院决定实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以来,全国已办理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车辆34万辆,发放补贴资金47亿元,拉动新车消费381亿元。下一步,节能减排、淘汰老旧汽车和黄标车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商务部将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积极研究以促进节能减排为目标的长效性后续政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必须尽快完善回收服务网络,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才能为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和黄标车进程、促进节能减排提供基础保障。
  在客观看待成绩,准确把握形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的升级改造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作中还有一些缺点和不足需要改进。
  一是行业水平仍然较低,升级改造任重道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回收拆解作业不规范、不环保、不节约现象仍然存在。企业普遍规模小、水平低、效益差、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难以适应汽车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实现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企业仍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二是回收拆解秩序较为混乱,市场外部环境不佳。由于缺乏对汽车强制报废有效监管和制约手段,以及非法回收、拆解、拼装报废汽车等行为,我国报废汽车回收率一直较低。据我们统计,2007年至2009年,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量仅约为汽车保有量的1%,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5%-8%。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阻碍了企业实现规模效应,从而影响到企业升级改造的积极性。
  三是个别地区工作力度不够,认识有待提高。目前,仍有个别地区的试点企业没有完成升级改造,一些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存在重项目申请、轻监督实施的现象,对于试点企业升级改造项目实施的督促、检查力度不够,项目进展情况报送不及时,引导企业升级达标和推动力度不够、措施欠缺。一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安于现状,升级改造的积极性不高。
  四是政策法规尚需完善,投资力度有待加强。商务部成立以来,组织制定了《技术规范》,对回收拆解场地、设备、操作流程等作了明确规定,并积极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但目前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尚未出台,回收拆解企业资格认定有待进一步明确,报废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总成再制造还存在法律障碍;回收企业税收进项发票问题尚未解决。此外,试点企业升级改造投资额度总体偏低,已完成升级改造的51家试点企业,累计完成投资只有2.5亿元。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和几点要求
  2009年升级改造示范工程试点得到了行业广泛的认可和好评,2010年,商务部、财政部继续开展升级改造试点,安排1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26个省、区、市的37个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开展升级改造试点。下一步,商务部仍将继续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升级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认清形势,克服困难,进一步推进升级改造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各级地方商务部门必须加强领导,既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又要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协会的作用,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目前,2009年的升级改造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尚未完成试点项目的企业要加快进度,尽早完工。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验收,把好项目质量关,做好工作总结。2010年安排了升级改造试点项目的地区要切实做好组织实施等工作。对于没有列入升级改造支持范围的企业,各地要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推进企业达标。
  (二)统筹规划布局,推进结构调整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关注国内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研究和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加强规划指导,引导行业优化结构、合理布局。要针对回收拆解行业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力争通过政策、法规引导和财政资金支持,在兼顾众多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时,集中支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引导和鼓励报废汽车回收量较大、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建立区域性报废汽车破碎示范中心,逐步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行业发展格局,加快建立现代汽车回收拆解体系。对于新设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首先要符合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发展规划;其次要达到《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
  (三)开拓新思路,鼓励优化重组
  针对目前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普遍规模小、负担重、效益差的现状,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创新工作思路,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对长期达不到要求的企业要淘汰出局。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引导现有回收拆解企业优化重组,实现规模经营;支持具有雄厚资金、技术、人才实力的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加强与回收拆解企业合作;鼓励回收拆解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促进行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完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环境
  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加大升级改造资金扶持力度,积极研究完善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回收拆解行业税收等有关政策,推动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尽快出台。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落实支持升级改造试点工作的地方政策,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和信贷支持。要从报废汽车的强制报废、注销登记、回收拆解、道路行驶等多个环节,强化对报废汽车的监督管理,防止报废车、拼装车流向社会。为企业开展升级改造、实现规模和规范经营创造良好的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
  (五)选好试点企业,保证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作为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要择优选择试点企业,高度重视项目质量,严格按照有关通知和标准的要求开展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确保升级改造企业不仅具备符合要求的场地、设施和设备等硬件,还要在回收拆解流程、日常管理等软件要求方面达标。要按规定保证用好专项资金,不得擅自改变资金的使用方向,不得截留、挪用专项资金。试点企业要按财务规定妥善保存有关原始票据及凭证备查,对商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专项检查,应积极配合并提供有关资料。
  (六)及时录入信息,强化科学管理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信息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后,大多数企业积极响应,及时录入回收车辆信息。但仍有部分企业未按要求如实填报,一些企业没有录入不需办理《报废汽车回收证明》、办理注销的无证照车辆信息;一些企业录入的回收车辆数量只有几辆,甚至为零。由于数据录入不完整,导致系统的统计数据无法反映企业和行业实际情况,进而影响商务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和对行业进行有效管理。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督促企业如实、准确、及时报送有关回收拆解信息。
  这次经验交流现场会,安排了丰富的内容,河南、湖南、云南等省商务主管部门的同志,以及石家庄、太原、六安、青岛等地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负责同志,将就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江苏华宏公司、湖北宜昌力帝公司及日本神钢建机等企业的代表将介绍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设备有关情况,明天大家还要实地参观青岛联合报废汽车回收有限公司,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同志们,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收获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下一步的工作和任务还很艰巨。“十一五”即将过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二五”即将到来,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工作,锐意进取,深入推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工作,为“十二五”期间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工作开好头、起好步,为全面提升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水平,构建现代化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开创商务工作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中国 泰王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签订日期1975年7月1日 生效日期1975年7月1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泰王国政府为了恢复和进一步加强两国人民传统的亲密友好关系,并根据两国人民的利益和共同愿望,决定于一九七五年七月一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二、两国政府重申,只有一个国家的人民才有权选择他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而不应受到外来干涉。两国政府并深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不应妨碍按照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发展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

 三、两国政府同意依照上述原则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四、两国政府一致认为,一切外国侵略和颠覆以及任何国家控制别国或干涉别国内政的一切企图都是不许可的,都应受到谴责。

 五、两国政府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建立霸权和势力范围的图谋。

 六、泰王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政府关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并决定在本公报签字之日起一个月内从台湾撤走一切官方代表机构。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泰王国政府并同意尊重泰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注意到,几个世纪以来侨居在泰国的中国人能遵循泰国的法律和泰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同泰国人民和谐友好相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他们不承认双重国籍。双方政府认为任何中国籍或中国血统的人在取得泰国国籍后都自动失去了中国国籍。对自愿选择保留中国国籍的在泰国的中国侨民,中国政府按照其一贯政策要求他们遵守泰王国法律,尊重泰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并与泰国人民友好相处。他们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将得到中国政府的保护,并将受到泰王国政府的尊重。

 九、两国政府同意奉行发展彼此间的贸易、经济和文化关系的政策。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泰王国政府同意按实际可能尽快互相委派大使,并根据国际惯例在互惠的基础上在各自首都为对方大使馆的建立和履行职务提供一切必要的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泰 王 国
     国务院总理             总  理
     周 恩 来          蒙拉差翁·克立·巴莫
     (签字)             (签字)

                        一九七五年七月一日于北京